当前位置: 国家概况 >国情概述

刚果概况

2013-08-18来源:中国林业网

刚果民主共和国,简称刚果(金)(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面积234. 5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西部,赤道横贯其中北部,东接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坦桑尼亚,北连苏丹、中非共和国,西邻刚果,南界安哥拉、赞比亚。海岸线长37公里。地形分5个部分:中部刚果盆地区,东部南非高原大裂谷区,北部阿赞德高原区,西部下几内亚高原区,南部隆达-加丹加高原区。扎乌边界的马格丽塔山海拔5109米,为全国最高点。扎伊尔河(刚果河)全长4640公里,自东向西流贯全境,重要支流有乌班吉河、卢阿拉巴河等。东部边界自北向南有阿尔伯特湖、爱德华湖、基伍湖、坦噶尼喀湖(水深1435米,为世界第二深水湖)和姆韦鲁湖等。南纬5°以北属热带雨林气候,以南属热带草原气候。

人口7100万(2011年10月),该国妇女人均育有6个子女,全国总人口过去23年翻了一番。全国有254个部族,较大的部族有60多个,分属班图、苏丹、俾格米三大族系。属班图语系的各族约占总人口的84%,主要分布在南部、中部和东部,其中主要为刚果族、恩加拉族、卢巴族、蒙戈-恩库恩杜族、隆达族等。其余为属苏丹语系的阿赞德族,属尼洛特语系的阿卢尔族和俾格米人等。官方语言为法语。主要的民族语言有林加拉语、基刚果语、契卢巴语和斯瓦希里语。45%的居民信奉天主教,24%信奉基督教新教,17.55%信奉原始宗教,13%信奉金邦古教,其余信伊斯兰教。

首都金沙萨(Kinshasa),原名利奥波德维尔,是中部非洲最大的城市。面积9965平方公里,人口778. 6万(2005年)。年平均气温26℃。

全国共分为25个省和1个直辖市(2006年1月)。

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采矿业占经济主导地位,加工工业不发达,农业落后,粮食不能自给。曾是非洲经济状况较好的国家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初起,因政局持续动荡,刚经济连年负增长。2001年约·卡比拉执政后,推行市场经济政策,放松经济管制,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刚宏观经济状况有所改善。近年来,政府加大财税改革力度,改善投资环境,规范经济活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及刚主要援助国增加了对刚发展援助,并免除了其部分债务。但多年战乱使刚经济积重难返,国家重建任务艰巨。

自然资源丰富,素有“世界原料仓库”、“中非宝石”和“地质奇迹”之称。全国蕴藏多种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矿,其中铜、钴、锌、锰、锡、钽、锗、钨、镉、镍、铬等金属和工业钻石储量很可观。据1998年12月刚果政府公布的数字,其主要矿产储量为:铜7500万吨(占世界15%)、钴450万吨(占世界1/2)、锌700万吨、锰700万吨、锡45万吨、黄金600吨、钻石1.9亿克拉(占世界23%)。其它矿业资源的储量为:石油2500万吨(已探明9270万桶)、天然气400亿立方米、煤6000万吨。森林覆盖率为53%,约1.25亿公顷,占非洲热带森林面积的一半,其中8000万公顷可供开采,木材年均可伐量600万立方米,但目前仅开采62万公顷。盛产乌木、红木、花梨木、黄漆木等22种贵重木材。水力资源丰富,估计蕴藏量为1.06亿千瓦,占非洲总储量的40%,世界的13%。

矿业是刚经济的重要支柱。上世纪80年代刚矿业产量一度达到高峰,铜年产50万吨(1981年),钴1万吨(1986年,占世界产量的三分之二以上)、锌6.6万吨,矿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1990年后,矿业生产全面下降。1997年和1998年两次战争均发生在矿产资源丰富的东部地区,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产量骤减,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一度跌至7%。近年来随着国内局势不断缓和,矿业生产有所恢复。加工业主要有食品、纺织、制鞋、化学、制药、电器、汽车装配、木材加工和建材等。

曾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2%。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农业濒临崩溃,农业产值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2%,个体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多采用游耕制,全国可耕地1.365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58.2%。已耕地近600万公顷。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稻米、木薯、豆类等,主要经济作物有咖啡、棕榈、棉花、可可、橡胶、烟草等。